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新媒体SEO > 正文
社群运营的真相是什么?如何做好社群运营?
发布时间:2024-07-26 17:35:01 编辑:admin 浏览:223
——作者:白杨SEO好友 韦专家原创
社群里的每个“人”的需求并不一致
每个人的需求不同。有人喜欢表达,有人习惯围观,有人只是顺便加入(不加入好像有损失),有人想学东西,有人有问题想问,有人想做广告,有人想领优惠券或者得到促销信息。
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花花肠子,所以要想明白,每个人的诉求是什么。力争在垂直的社群里找到最大公约数。
活跃的永远都是少数人
这部分人也可能在变化的。
有些人天生就是热心群众,活跃时长较长,是氛围组的最佳人选。
有些人要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自身熟悉的领域才会参与。
有些人也是顺便看到就参与,随机性较强。
标签越明确和垂直的社群,主题才会更聚焦
人以群分。
明确的标签可以很好的限定群内讨论的话题,也更好满足用户加群时的预期。
话题可以引导,但引导的成功率不可能是100%
即使有专项话题讨论,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跑偏的时候。跑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,往好的方面看属于话题延展,往坏了想属于没有聚焦主题。
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,群友和管理员之间本身就是弱交往,没有强绑定,在大多数社群里,组织者和参与者实际上是平等的甚至组织者更弱势。
同时,尤其是社会性议题,社群内讨论,许多人容易带有情绪,很难做到客观探讨。
对于严肃话题讨论来说,大多数人的知识可能并不成体系,同时也没有输出的动机。在合适的场景和氛围下,也可以通过引导和循循善诱,引发分享者的输出,可能就像采访一样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采访一般是1v1的,而社群不是。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社群内活动都需要允许所有人发言,就像小宇宙的播客和一些直播一样,大多数人都是围观的也只允许围观。
门槛
往往免费的社群或者门槛较低的社群,热烈讨论的氛围会比较差。而有设置门槛的社群,相对较好。原因可能是有门槛的社群,群友的需求比较明确,而运营者也本着责任感会积极满足群友需求(解答问题的需求也算,此时,社群只是承载方式,实质上核心还是和运营者的连接)
社群并不一定是微信群,过去的论坛社区,现在的知识星球,抖音的粉丝群,都是社群的呈现方式
微信群QQ群这种属于即时聊天的群,信息零散且刷新较快,较难聚焦话题进行深度讨论。
社区那种基于主题讨论的形式容易聚焦,但参与门槛高(需要登录甚至使用PC或者App)导致参与度略低,但质量高。
各自有利有弊,要看具体需求。
创作者运营的矛盾和取舍
社群内的内容输出者,实际上也是创作者,社群只是提供创作者获得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。
那问题来了,创作者为何要在社群内进行创作和分享?他的诉求是什么?为何他不去更大的平台?
而社群的组织者本身,本应是最大的创作者,所谓灵魂人物。其他社群成员的活跃度都是不稳定的,高质量输出也不稳定和持续,只有组织者本身才是最稳定最负责最坚持的。
社群要有规则
跟风控一样,规则实际上是不会被仔细阅读的。因此,社群的规则一定要简练,几条即可,不宜太多。
社群运营者要有态度
在很多社群,社群的组织者和运营者实际上是社群的灵魂人物。而作为活生生的人,就要有自己的态度。
这种有态度的社群,会形成另一种方式的共同标签,活跃度和忠诚度也会更高。
社群的相同标签,并不意味着相同价值观
社群内部应该是允许合理的不同意见的。由于社群本身是人组成的人,只要不是底线问题,不同价值观的人应该是需要包容的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一个社群保持活跃的方式之一。
社群的组织者实际上是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
大部分人都是乌合之众,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,所以才有组织者和领导者。
除去促进销售的社群,其他专业性和垂直性的社群,群主/版主一般都被认为是极其专业的人士,也正是因为这种号召力,大家才纷纷加入该社群,寻求问题的解答,或者避免错过一些内容。
要利用好这种号召力和影响力,为社群成员提供帮助和获得感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号召力影响力并不意味着组织者就是强势的。只不过有些组织者有态度,有脾气而已。
社群运营效果实际上很难量化
比如电商附带的社区和社群,虽然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,但实际运营过程中容易变成客服通道和触达方式。而且商业目的过强的话,本身就跟社群运营的核心相违背,社群最重要的是给社群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想着收割用户。
对于纯兴趣标签的社群,社群运营效果更难衡量,只能从粘性(退出率)、活跃度、参与度、高质量信息密度、回答及满意度等维度来评判。或者再回想一下,当初为什么做社群?
社群实际上也是触达的方式之一
如前面所说,实际上在触达机制中,除了依托媒体平台的广告、依托个体用户联系方式的触达(如email、短信、微信、Push等),社群也是一种形式的触达,不管是微信群还是Facebook Fan Page或者公众号、微博等新媒体。
关键字词: